第(2/3)页 父亲没有弟兄,就只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原来他还在的时候,几家走动的还比较勤,自从父亲过世之后大家便极少往来,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哥带点东西去看看大姑和二姑。 是啊,里外都是亲戚总不能不帮。 唐春景又问道,“娘,是不是咱们村也有来借钱的?” 罗氏心道还是二丫聪明,一下就说中了,“他们来了,娘总不能一家都不借,哪怕拿个三十五十的给人家救急也行啊。” 自己家条件在村里来说,虽然算是好的,却不能算是大富大贵,若是这样下去那还了得。 唐春景知道母亲是个极要脸面的人,只要别人张口,她不一定能拒绝得了,想了想便道,“娘,您不能这样,该拒绝的时候就得拒绝,要不您就让他们写借条,不能到最后钱借出去了,却回不来了。” “谁借钱不还,又不是赖皮!” “娘,您不知道,人一旦有了贫富的悬殊,日子过得不痛快的人,心里就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变化,比如说嫉妒、不满、仇恨等等,所以您不能这么心大,知道吧。” 罗氏怔怔的说道,“听你说的怎么这么可怕?” 怎么是说的可怕呢?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仇富的心理,从古至今都是有的。 国家为什么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又立刻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就是因为贫富差距的增大,会让这个社会出现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如果当大家的生活普遍都提高了,都有一个好的生活,那这个现象便会差很多。 “如果我们一直很贫穷,把钱借出去了,别人可能会紧着就还了。但如果我们条件好,大家你可能就会想,反正他们家那么有钱,也不差我们这一点。”对于罗氏来说,只说道理比较容易难懂,所以唐春景用例子来解释,“您还记不记得原来住我们家隔壁的花大婶子,咱们家卖豆芽的时候,她总是在旁边说我们的风凉话,这就是她宣泄她内心不满的一种方式。” 罗氏听着不说话了,好像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她半晌才道,“让人家写借条,这样好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