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军营与兄弟-《最后一个北洋幕僚》


    第(2/3)页

    工程一队技艺须灵巧,6地筑垒遇水便搭桥。

    辎重队里事事算计到,衣粮军火缺乏不需焦。

    (相信有不少读者看到这歌词,不是读下来的,而是唱下来的……)

    不得不承认张之洞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直接的方式将军纪与军事操作要点写在了歌词之中,让士兵们在唱歌之时时时谨记自己的职责和军事要点,与《三大记录八项注意》相比而言,《北洋军军歌》更有文化层次——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容易记忆,一千八百名新兵中,识字者寥寥无几,更别说诗文俳句了,对很多新兵们,这北洋军军歌歌词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北洋军除了《北洋军军歌》之外,还有教授士兵摆兵布阵、攻守驻防、守护相望的《对兵歌》;教育士兵在行军遇险、修筑工事、令行禁止方面的《行军歌》;教授侦察注意的《侦探歌》;以忠孝、伦理、功利、果报推己及强调了军民一家、强调了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劝兵歌》等等十几歌曲。

    王永安原本以为自己要多费些心思,但是看来自己是多虑了,人家袁世凯和一种参谋们早就认识到军歌的作用与重要性,而王永安只需要再添加一些简单上口的歌曲即可。

    在新兵营第一个月的队列训练结束之后,第二个月的训练重点变为了体能训练,而王永安也提出了加入体能训练的要求,他接替了一位生病的新兵,成为了两千名新兵中的一员。

    这名新兵普通又不普通,负责他的两名正副教官不敢松懈,又不能对他操练太狠,实在是非常尴尬。不过在一起训练几天之后,大家渐渐对这位王副官长,新兵营副总教官亲和了起来。

    王永安对自己安排的训练科目从来不偷懒,也从来不抱怨——他也不好意思抱怨——此时军队中大部分来自豫省和鲁省的新兵身体素质远胜于他,尤其是身材高大的鲁省人,充分证明了当初袁世凯建立北洋新军时兵源只招收鲁省农民的正确性。

    即便是在清末这种时不时便有天灾**的情况下,从鲁省招收的士兵的平均身高足有一米七,而王永安记得二战时国民革命军的平均身高才一米六二,同时期美军平均身高一米七三,同时期德国算是士兵平均身高最高的国家,也才一米七五。以王永安一米七三的身高站在新兵当中,还有一半的新兵比他还要高,这让他有一点点没那么自信了。

    想当初穿越者的他,在日本算是鹤立鸡群,可是跟鲁省小伙子一比,咋就成了平均值了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