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孙国义一听,立刻憨笑点头,“是哩,是哩!” 见这对搭档一唱一和的吹牛,李凡愚不禁好笑,“这群学生的基础还是很好的,但是就是学校学到的理论有点儿脱离实际,在这儿你们可得找最好的技师给我带出来。将来我可是有大用。” 孙国义一听他的叮嘱,忙点了点头,“你放心吧李总,这群孩子都是好苗子。虽然有时候有点儿想当然,但是学东西都是很快的。可是李总我还是有点不明白,你让一群大学生学技术。难道舍得把这些人才放到厂子里搞生产?” 李凡愚含笑点了点头,“老孙你这个思维不行啊,别总是把生产想的那么低级。一个成功的车型设计固然是一方面,但是落实到市场上,能让顾客最大程度的接收我们的产品,做出好的口碑,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生产工艺上的。 而高素质的基层生产技师,可是能在这方面挥重大作用。 现在这些学生的技术还不成熟,但是等他们真的学到了一定程度,能把技术吃透,与理论完美结合的时候。怕是咱们新车型的研,都要以他们为主力了。 他们有知识,可以与研团队做到无缝连接,将设计中的技术要求直接落实到生产中去,甚至可以纠正一些设计上走的弯路,大幅度的对设计进行提升和优化。 到那个时候,你想想咱们正信制造得是什么水平? 老孙,说实话咱们正信不缺研,缺的是能把研成果做成好的产品的能力。所以咱们厂的那些技术骨干,给我千金我都舍不得换。在我眼里,一个好的生产技师和咱们的研工程师是划等号的。这一点你得让厂子里的工人清楚,不是说搞生产的就得始终干一辈子的力气活儿。嗯,你今天的这个谬论可是谬到点子上了。我正打算等这段时间忙过去,针对这个情况制定一个生产部分的晋升和级别标准出来。” 一听这个,搞技术出身的孙国义立刻就来了精神:“李总,什么标准?不会是还像那些国营厂一样,按工龄评职称吧?” 李凡愚撇了撇嘴,显然是对这样的标准不屑一顾,“按照工龄算有什么意义?混日子还不好混?咱正信可不要那样的制度。” “那是按照什么算?” 李凡愚沉吟一番,组织了一下语言才道:“嗯,我初步的想法是按照平时的生产任务,给技师定一下级别。类似于改善提高工艺技术,提高生产环节的流畅,现弊端也都算在级别晋升的标准里。在此之外,让那些拥有高职称的技师在搞生产的同时带学徒。按照学徒出徒后的技术水平,给技师一定的晋级积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