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高处不胜寒-《三国之模拟城市》


    第(3/3)页

    可惜的是,已经没有人能指出他的错误,从他听到董卓伏诛的消息那一刻起,王允就已经不再是从前的王允。他居高自傲,他变得非常敏感和偏激,蔡邕因一声叹息获罪便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潜意识里不愿听到任何异议,王允表现得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满不在乎,“董卓都被我设计干掉了,还有什么问题是我解决不了的呢?”

    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拥有无穷智慧的人,现在根本没有人敢站出来置疑“英雄”的决断,处理某些朝政大事时他时常举棋不定。

    现在长安城内最热的话题,便是如何处置那些曾助董卓的凉州兵将。凉州兵的战斗力极强,且对董卓颇为忠心,在董卓死后如何安置他的旧部是一件关系着国家安全的大事。朝中群臣已就此事多次朝议,众臣对此持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至今都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让王允伤透了脑筋。

    一方认为:董卓一个人力量显然不可能制造出那么多的血案、惨案,忠于董卓的凉州兵就是最大的帮凶,如果没有凉州兵将的大力支持,董卓又怎么有机会进京?如果不是因为董卓进京掌握住了局势,又岂有后面的倒行逆施?因此,凉州兵必须得到严惩!

    另一方认为:凉州兵只是听命行事罪不至死,难道军队不听从上级指挥才正确吗?军队乃国家利器,军队不应该有思想,这样的要求根本不符合一贯的治军理念!法不治众,向来都是首恶必惩,鲜少会有人试图将所有的协从者统统重责,再则,将骁勇善战的凉州兵取缔或重责,是国家的损失,逼着叛军不敢弃暗投明。。。

    两种意见似乎都很有道理,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的决策权交到了王允的手中。

    “该怎么做?”

    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王允。

    就在这时,王允耳边传来一阵脚步声,将王允的思绪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拉了回来,一位跟随他多年的家仆走了进来。

    “大人,府外有人求见。”

    “谁?”

    “前骠骑大将军卢植,还有。。。凤翔城主郑阿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