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颜天浩几个听后也点了点头,随即跟陈院士讨论起他们的工作安排。。。 研究院的人,在飞机上直接把会开完了,对于他们来说,现在真的是到了分秒必争的阶段。 这阶段性的终点马上就要到了,任谁都得全力冲刺了。。。 回到研究院,楚歌开始着手整理货运工程舰的资料。 编号为hal-02231h的工程舰全长332.8米,宽度为98米,高度为76.8米。 动力系统由4台大功率核聚变主引擎,4台可旋转辅助引擎构成。 工程舰一次性可运载48万吨各类物资,4台主引擎提供的动力能使这个大家伙以600千米/秒的航速匀速行驶。 楚歌算了一下,算上起飞阶段和降落阶段的时间,从地球到月球基地的位置,单程大约需要20多分钟,跟班车一样。 不过一艘工程舰对于这种大型工程,只能说勉强够用,因为操作此类运输舰耗时主要是耗在装载跟卸载上面,路上的时间反而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需要这第一艘工程舰保持极高的出勤率,好在它是军工系统出品,满负荷运转问题不大。 工程舰多了可以无缝衔接,效率肯定高一些,只是现在,楚歌他们等不及了。 工程舰的主系统,楚歌翻了半天,总结后主要就两个,一个是动力系统,再一个就是工业化自动装卸机器人。 它的辅助系统诸如导航,通讯,能源系统现在在楚歌的蓝图规划中,已经统统被划归为辅助系统。 引擎系统,楚歌早已把订单下发到生产单位了,到时候直接对接安装就可以了。 现在放在他面前尚未完成的,只剩下那个机器人系统了。 工程材料在装载或者卸载的时候是不动用这个机器人系统的,它也干不了,尤其是一些超重,超长构件,在两个节点搭建类似空天母舰旁边那种桥吊就可以。 机器人干的活是那种繁杂类型的,比如大宗物资的码垛,拆垛,在月球基地,这些工作如果安排人来干效率就低了,而且危险系数比较高。 相对于现代工业机器人,除了具备它们的特点外,这套工程船上的机器人系统突出的另一个重点是灵活,高度智能化。 它可以像工人一样在桥吊卸载货物的时候,充当帮手,精准计算货物中心位置,执行安装吊篮或者捆绑缆绳一类的辅助动作。 第(3/3)页